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初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19 08:53:04
初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导语】初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Soft/Index.html>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

1.地壳变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www.☆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 ……此处隐藏3810个字……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 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 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区位优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的需求

(2)发达的交通

(3)农业结构的调整

初中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初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